破產
自古有土便有財,香港文化有樓便有錢。所謂小屋搬大屋,大屋變富豪,好不風光矣!
但是誰又想到,有樓一樣可以傾家蕩產,家破人亡呢?
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
一個令全中國人挽回國恥,值得普天同慶的大日子!
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
一個令全香港人難以忘懷,突然惡運降臨的黑暗期!
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
正當英國人結束了一百年的殖民管治
正當新政府接過這交接儀式之時
正當香港人期望五十年將更富有一刻
正當經濟專家唱好樓價有望衝破三萬元一呎之際
幾乎所有持有樓宇或股票的香港人,全被這一片繁華景象所蒙蔽,並未察覺一股極具破壞力的「金融風暴」正漸漸形成,更夾集其十級風力向亞洲諸國狂噬。
「九七年金融風暴」正好為當時的香港人,狠狠地上了寶貴的一課,惟其代價不可謂不大。
在九七年以前,稍有能力的香港人,無不以置業買樓為人生目標。尤以有穩定收入的中產人士為甚。只要成為有樓一族,皆能一嘗經濟起飛所帶來的甜頭。
在當時的社會環境當中,市民從沒有想過自己手上的樓宇資產,是傾向銀行舉債而來的,而當其時大部份人都只著眼於樓價的升幅。樓價不斷攀升,身家當然水漲船高。但假若樓價大跌,出現資不抵債的情況之下,便淪為「負資產」的物業,若於工作收入方面再稍有差池,便只有乖乖的等破產好了。
猶記得在九五年某日,筆者與朋友在中環一間餐廳午膳時,忽然聽得一把非常洪亮的聲音。筆者循聲音處望去,祇見一位男士正旁若無人地大聲地講手提電話,內容談及樓價的事情,其中一句是這樣的:「今朝睡醒又『執』 三十幾萬,今晚大富豪等我啦!」 可想而知當時的社會狀況了。
此時此刻,誰又會想過「物極必反」這個道理。以當時的樓價計,其實已大大超出樓宇本身的實質價值,樓價之所以不斷攀升,完全是基於過熱之投機炒作,而金融風暴正好將這種被扭曲的社會現象來個重新定位。只是苦了那些將一生積蓄用作首期的置業者,不但積蓄盡散,且更欠下銀行巨債,最終不得不以破產收場。
筆者看破產方法有個心得,就是以九七年作為一個重要分界線。
九七以前見「財帛宮」及「田宅宮」佳者,又或收入極穩定人士,都可視之為有樓一族,因以當時的大氣候環境所使然。
若九七以後「財帛宮」 或「田宅宮」出現明顯破敗之兆時,便極有可能因樓宇問題而被迫或自行破產。
讀者可自行搜集一些命盤,以九七年前後作為分界,再從事實為根據作分析比較,自可理出一點頭緒來。
九七年是香港社會環境的一個重要轉接點,無論政治,民生,經濟都有著非常明顯而巨大的變化。再細分一些,各階層人士的思想,理念與及價值觀亦隨著政治環境改變而產生新的人生取向。這種轉變正好給與我們這些習命理的人,可以從社會環境及思想取向去研究新的徵驗理論方法,從而將寶貴經驗實質地代入推算範圍,通過統計及分析,讓紫微斗數可無限地發展下去,與時代並進。

